【Qoo心得】窺探《Inside》中逃走的意義

0
    

image07Source: 《Inside》 官方網站

《Inside》需要表露的場景細節更多,所以畫面的光影感比起前作《Limbo》更上一層樓。雖然畫風趨向簡約風,但單單是配樂及音效已令真實感倍增,不消一秒將玩家帶入無限逃命的節奏當中。作品由始至終並沒有用任何文字或對白去闡述世界變成什麼模樣了。而你,又再次扮演一個比成龍更好身手(大誤)的小男孩,半跌半跑逃離這個腐朽的世界。

image00 image10

Limbo 二號?

不少人已認定《Inside》為 「Limbo 二號」,無非是因為場景、主角、玩法以及色調都極具前作影子。但若果將兩作均當為普通橫向動作遊戲來享受當然難免失望。對我來說,《Limbo》是 Playdead 在遊戲設計風格上的定針,而《Inside》就是團隊真正為遊戲譜上更深層寓意的作品。因為前者是一個關於拯救與重聚的故事,但後者卻是種種對社會或人類自身的控訴。而下文將會闡述我對每個細節的見解,所以通了關卻摸不著頭腦的玩家要注意了!

image02 image04

生命如糞土:革命之路

Playdead 作品已經以變化多端的Bad End聞名。承繼了《Limbo》別出心裁的重重致命陷阱,《Inside》又一次派福利了!(誤)不少玩家已經編錄了死亡合集,看看紅衣的各種壞掉方法:

紅衣看上去無口無臉,與背景的路人無異。可能玩家都感覺到其實他並沒有過人之處,除了在思想上有別於其他傀儡外,其實根本是輕易領便當的人。反反覆覆的嘗試才爭取到一小步,無疑就似在暗示一仗功成萬骨枯的革命份子。而他的紅衣亦明顯滲透著共產味道,這說法配合結局劇情亦非無稽之談。

image03

不同「等級」的生命:階級主義

主角走過了好幾片崩壞大地,由農村到城市,越躲得遠越發現不對路的地方,仿佛人類就只有兩種:一,是一直被思想控制的僵屍民眾,當機器失靈時,他們只是一群失去行動能力的人偶。二,是一群「管理階層」的人,一直有不同崗位的人追趕及攻擊有自由意志的主角。而兩者的區分就在於衣著反映出的地位,基層職業的人往往就是社會傀儡。

image06

科技的支配:思想控制

看來這世界已到了過度發展到腐朽和崩壞的地步。不僅滿地盡是被利用過後的機械殘件,在塵囂中飄飄泊泊的更是一群群被棄用的人型。思想控制器在不同的境地都反覆出現,要操縱低下階層的人偶根本不是問題。而與其說這是個詭異的科幻構想,不如說這其實是現代社會的縮影:人人行屍走肉,毫無目的地待在原處等被科技或「上層」差遣,而控制我們的就是身邊五光十色的媒體。

image11

所以你是正義嗎?

在如此病態的世界,扮演一個逃跑的紅衣男孩似乎帶給玩家一種正義的使命感。在逃亡的沿路看見許許多多困在籠裏的人偶,你們雖皆為人型,但命運卻不盡相同。但主角似乎並沒有解救同類的意圖,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利用「他們」開啟機關,一個個本為人的傀儡跟禽畜無異,就如此被捨棄在路上。本著自由意識去突破界限,在現實或許都不是少年漫畫般的正義故事。

image05

正常結局:「肉團」的符號意義

相信這是令眾多玩家扔手制的一個轉戾點,主角跑了兩個多小時(如果你無瘕破關的話)到底是為了什麼呢?只見最後他脫下衣服加入了由許多人混為而成的大肉團,當著眾多圍觀者的面前脫水監獄而出。而令世人懼怕的大肉團衝破了層層的建築,最終在一線曙光中平躺直至遊戲結束。如果有穿衣的人都懷著社會定形,那沒穿衣而互相融合就暗示了一切共產共和的烏托邦思想。那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最為驚怕的事,所以它只能困在水監牢裏。

*另外,亦有玩家指出製作團隊承認「肉團」是取材自1958年的《The Blob》,是一套以吃人肉團比喻當時社會對共產主義恐慌的作品,當時亦不乏類似題材的作品。。

image08Source:WIKI image09

image01

隱藏結局:一切歸零

如果破了隱藏結局的玩家應該知道故事的另一個暗示:當男孩走在巨大麥田當中找到了暗道而又成功通過了門,就會來到一個在深處運作的控制室。如果拔掉巨大的插頭,一切都會陷入停電狀態,而這一刻男孩亦如失去動力的人偶一樣,低頭跪地……所以這是暗示在抗爭背後其實有更大力量去操控這個「自由」的象徵嗎?

結語

其實除了以上對主旨的輕描淡寫外,外國已有海量的說法闡述這款遊戲的含意。或許種種讓你解迷的物件背後根本就沒有嚴謹的設定,但遊戲的含糊正正啟發了每個玩家心中的解讀。

STEAM 付費下載連結:

http://store.steampowered.com/app/304430/agecheck

    

在〈【Qoo心得】窺探《Inside》中逃走的意義〉中有 1 則留言

  1. 关于媒体控制社会思想那里我也有相同见解 关于共产这个真的没有想到 会去看看the blob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